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长沙县春华镇,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新农人”,10年前大学毕业的他放弃稳定工作返乡种田,如今在粮食生产“四高”综合示范区把田种得风生水起。(11月16日华声在线)
这位“新农人”叫柳涛。2012年,当时23岁的他,在世界工程机械十强的中联重科专攻设备调试,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家种田。
“新农人”想当“兴农人”,农村产业发展后继有人。面对朋友的“干农业这么苦,你回去干什么?”从农村走出去的柳涛看见家乡的年轻人纷纷背着行囊出走,看见无人耕种的田地逐渐抛荒,看见与土地相依一生的父亲身体渐渐消瘦,他深知乡村还得有年轻人才能持续发展,土地还得有年轻人才能生生不息。他不仅是这样想,更是带头这样做的:回乡十二年,有着一股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柳涛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始终将推广水稻规模化种植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己任。如今他已是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村民,也是长沙县丰群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超600亩,每年生产粮食500余吨;为20多人解决长期再就业,每人每年增收200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社会化服务面积3000多亩,有效解决当地散户种植“找机难”问题。
“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兴则乡村兴。2010年,大学毕业刘莉回到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创业,成立家庭农场,当上“新农人”。从最初的38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5600亩,年销售小麦良种200余万斤,花生良种20余万斤,不仅实现经营收入1600万元以上,她还带动周边上万农户通过科学种田增产增收。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新农人”着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注重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产业传统的优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与文化特色的农业产品。比如,在安徽亳州,“00后”小伙马文豪把中药材做出“新花样”,让原本不起眼的中药材摇身一变,成了当代人便捷而精致的养生选择。如今,他的网店平均每天订单量至少3万单,让“安徽亳州花草茶”的名声传得越来越远。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插上新时代数字翅膀。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新农人”不仅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有效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还可以借鉴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商城”助农增收。比如,增加农副产品线上销售规模,线上线下融合发力,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在线上,推行“电商+”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直播助农等线上销售模式,让乡村“土货”搭上电商“快车”。同时,开展短视频制作、直播培训、电商孵化、运营指导等内容,鼓励农户发展电子商务。另外,科学利用数字技术手段,重点处理农村污水、垃圾分类,绿色能源利用等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构建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倡导农村居民使用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生产生活,提高环境保护的文明意识,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随着技术发展,“新农人”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期待有更多“新农人”在乡村创业中成长为“兴农人”,发挥优势、因势利导,带动广大农民抱团取暖、合力创业,壮大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活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乡村振兴动能澎湃,乡村振兴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