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太阳鸟视点

AI声音滥用乱象 整治应多措并举

2025年02月25日 15:42: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崔凤娇

随着算法不断进步,在高性能设备和高精度模型的助力下,AI生成的声音已从过去的“一听就假”发展到如今的 “真假难辨”。不少有声读物采用AI配音,读者甚至能选择模仿某个特定人的声音,这既降低了成本,也增添了趣味性。与此同时,AI声音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商家在短视频平台带货时,通过AI模仿知名人士的声音编造内容,不仅严重误导了消费者,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2月24日《工人日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如今在网络平台上,AI声音随处可见。然而,AI声音滥用日益突出,“我的声音”可能是AI“偷”来的,如果得不到遏制,必将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笔者认为,AI声音滥用乱象亟待规范和整治,既要保护合法的AI技术运用,也要严厉打击AI声音滥用等不法行为,从而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充分维护消费者和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个人的声纹信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特征,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能够被电子手段精确记录。其独特性、唯一性及稳定性,使其成为将信息与特定自然人相关联的关键要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声纹信息被归类为敏感个人信息,受到严格保护。随着AI技术越来越成熟,从采集到的声音样本中精确提取一系列关键特征,包括频率、音色、声调、语速以及情感表达等,转化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算法进一步合成,从而生成高度逼真的声音。也就是说,只需用当事人少量的声音素材,即可迅速实现声音的“AI克隆”,生成与当事人真假难辨的声音。

如果AI声音仅作为教学、研究或纪念等非商业性目的,显然不会对当事人构成侵权。然而,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将其滥用于诈骗、虚假宣传。如社交平台上,利用AI技术模仿并恶搞各领域名人的短视频屡见不鲜。曾有大量短视频通过AI模仿某知名人士的声音,其中部分视频包含不当言论,引发社会热议。这些AI声音滥用行为,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困扰和不适,也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通过AI声音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也容易造成熟人作案的假象,既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让案件侦破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AI技术必须依法规范,且严厉打击AI声音滥用等不法行为。

事实上,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而在AI生成声音的过程中,涉及声音样本的采集、使用、算法的研发和应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不同主体的权益。因此,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声音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细化AI克隆技术的法律条款,并明确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责任。这样,在法律层面上严格规范AI技术运用,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能够精准执法。

AI声音滥用乱象整治,应多措并举。其一,平台层面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对AI声音的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拦截侵权、虚假、违法等不良内容;其二,相关部门在加强法治教育和警示的同时,要加大对利用AI技术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形成更加完善的常态化治理机制,让AI声音滥用现象无任何生产的空间;其三,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个人也必须加强对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特别是声音的保护意识。不轻信或传播未经核实的AI生成声音信息,以防被误导或卷入不必要的风险。

作者:丁家发


(编辑:崔凤娇 责编:文骥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