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企业规定频上热搜” 带来哪些深层次思考
2025年02月25日 15:42: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文骥 编辑:崔凤娇
近日 ,刚刚经历离职风波的小刘(化名)向媒体反映,他此前就职的爱仕达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限制员工的如厕时间和次数。据介绍,该企业车间管理严格限制了员工的如厕时间,每4小时只许去2次厕所,每次不能超过7分钟,同一时间只允许2人去厕所。员工去厕所时,还必须携带“离岗证”,待该名员工回到车间后,下一名员工拿到“离岗证”,才可以去厕所。(2月24日,澎湃新闻)
最近,关于奇葩企业规定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从“武汉天源公司学习心得按字数处罚”到“山东舜天化工限期结婚令”,再到昨天被媒体报道的“深圳爱仕达如厕离岗证”,这些荒诞的规定不仅引发了打工人的集体吐槽,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每当遇到这样的新闻,一些自媒体总是带头冲锋,率先对相关企业开启“口诛笔伐”,并探讨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奇葩规定何时休?”“尊重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权力的傲慢与偏见”......网友们见状,当然也是乐此不疲,纷纷留言谴责涉事企业。
为什么这类新闻总是上热搜?它的广泛传播,是否会对年轻的职场人带来影响?当类似的新闻不停刷屏,我们不妨来一次深层次的思考。
情绪价值
奇葩规定的强大传播力
奇葩企业规定的新闻之所以频繁上热搜,正是因为相关内容的荒诞性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这类新闻往往以一种极端、不合理的方式呈现,比如“限制如厕时间”或“强制解决婚姻问题”等。这些规定与现实生活中的常理相悖,甚至显得可笑。这种荒诞性不仅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情绪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驱动力。一些打工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的不合理要求,比如加班文化、形式主义的考核等。当大家看到这类新闻时,容易引发强烈的共鸣感,进而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在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加持下,奇葩企业规定的新闻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在短时间内就引发数万条评论和转发,甚至衍生出各种段子和表情包。这种互动不仅放大了新闻的影响力,还使其从个体吐槽演变为公共话题,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
理性看待
广泛传播后的负面情绪
不得不否认,这类新闻确实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媒体通过曝光企业的奇葩规定,公众可以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促使企业反思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不合理行为,保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过度关注奇葩企业规定这类荒诞新闻,也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职场人情绪的负面化,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但真实性却难以保证。一些奇葩规定的新闻可能被夸大或断章取义,如果公众不加甄别地接受和传播这些信息,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偏见。此外,一些企业极端规定的新闻,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被广泛传播后,可能会给人们留下所有企业都存在类似问题的错误印象。过度关注这类荒诞新闻,甚至会加剧社会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影响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让他们对职场环境产生过度悲观的态度。
客观认识
低成本的职场舞台
在网络中,一些博主把职场描绘成一个充满勾心斗角、压力山大的地方,甚至有时被妖魔化为一个扼杀梦想和理想的深渊。然而,这种片面的看法忽略了职场对于年轻人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职场是年轻人低成本实现理想抱负的广阔舞台,它提供了无数机会和资源,让年轻人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在挑战中前行。
在职场中,年轻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正是他们成长的契机。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年轻人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低成本的,年轻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作者:文骥
(编辑:崔凤娇 责编:文骥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