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越建越好,何以“屋”尽其用?高平市北城街街道许庄村的做法是:“农家书屋+”模式,汇聚乡村精气神,让农家书屋“用起来”“活起来”。(4月14日 《山西日报》)
农家书屋,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堡垒,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粮仓。全国已建成的数十万家农家书屋,以形式多样、触手可及的阅读空间,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构建起涵育文明风尚的精神家园。
但是,农家书屋要真正成为乡村文明的充电站、乡村振兴的加油站,就必须直面新时代农家书屋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部分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重建设轻管理,对农家书屋建设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存在图书更新不及时、借阅率不高等现象,导致农家书屋成为“门面工程”,使用率不高。
扎根的是农村、服务的是农民,这是农家书屋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让农村的人员构成、群众信息接收度、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对此,各地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文化精准投放,如推出农民自主选书模式、精准选配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让农家书屋能够更接地气、更受农民欢迎。农家书屋是给村民供给精神营养品的重要场所,相关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图书分类整理,有破损或过时图书要及时清理,针对村民需求更新书籍。要调动村民积极性,选配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时间和精力、热心负责的村民担任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做好图书借阅整理等日常维护。
农家书屋,应做到“屋”尽其用。期待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聚焦群众需要、丰富参与形式、提升科技支撑、拓宽社会服务队伍,争取以最低成本带动群众参与,提升书屋效能,以此来切实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家书屋为乡村振兴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动能。
作者:文君
(编辑:崔凤娇 责编:田莉 校对:文骥 审核: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