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地评线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迈向优质均衡,共享健康中国

2025年04月15日 10:44:2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黄宗跃 编辑:文骥

近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多名业内专家聚焦医改话题,共话如何让健康中国建设迈向优质均衡新阶段。

在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关键阶段,破解医疗资源优质均衡难题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命题。这场改革不仅是医疗资源配置的物理位移,更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与升级。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要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需要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推进基层能力提升、多元保障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医疗改革组合拳,推动健康中国迈向优质均衡新阶段。

重构基层医疗网络,筑牢健康中国根基。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在重庆,当地建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资源共享中心,基层检查后实时上传结果、区县级医院实时出具诊断报告;在安徽省芜湖市,当地建立转诊病种白名单、全周期服务管理等制度,2024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5%……近年来,各地创新举措推动分级诊疗体系逐步落地。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技术共享平台和分级诊疗体系,将优质医疗资源转化为可及性服务。另一方面,要同步推进智能化诊疗设备配置与医务人员操作能力提升,推动云平台搭建与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相配套,让基层医疗机构既获得现代化诊疗工具,又具备运用这些工具的专业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机制。

完善多元保障体系,织密医疗安全网络。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正在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安全垫”。浙江省持续深化“浙里惠民保”改革,2022年“浙里惠民保”为当地75.5万名投保人员提供33.34亿元理赔报销,减轻特困、低保等困难人群医疗负担达到17.03%;江西省鹰潭市积极探索创新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模式,当地两批次共计3393个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平均降幅达28.04%……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2年的26.89%。要以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打破原有利益链条,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医疗费用控制与服务质量提升形成良性互动,持续优化参保结构、扩大保障范围,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互补衔接,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健康保障。

打造医药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发展动能。当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医药产业创新链的完善正在改变“缺医少药”的困境。北京市发挥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北京服务站、北京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作用,拓宽审评交流渠道,缩短药品进口检验时间;江苏省建立创新药械服务专班,指导创新药品注册申报,开辟创新药品检查绿色通道……近年来,各地相继推出实招硬举,推动创新药械加速惠及患者。一方面,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使药品创新真正对接临床急需,加速创新药品的上市进程,推动罕见病用药、儿童专用药等研发获得政策倾斜,有效补齐医药供给的短板。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析作用机理,制定质量控制标准,使中医药在维护健康中发挥独特优势,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推动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优势与现代医疗体系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多样性。

从县域“医共体”到智慧医疗,从医保改革到医药创新,每一项举措都在重塑医疗服务的供给形态。当优质医疗资源像水流一样自然渗透到每个角落,当医疗保障网织密到每个群体,健康中国的优质均衡愿景才能真正照进现实。这需要持续的改革定力、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精准的政策发力,最终实现全民健康水平的整体跃升。

作者:黄宗跃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