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健康焦虑的“毒流量”亟需降温
2025年04月23日 15:17:05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杨朝清 编辑:文骥
“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专家建议,心理疾病需专业医学诊断,切勿轻信网络“自诊”。(4月22日《工人日报》)
医疗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普通人能够掌握的医疗知识很有限。而“网络自诊”的相关主播,通过印象管理,在观众面前塑造了业务精湛、医德高尚的精英形象,以赢得观众的信任和认同。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网络自诊”就是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壁垒构建的信息差,吸引了围观者的注意力,从而进行流量变现。
贴上体面、光鲜的身份标签,穿上白大褂,用话术忽悠和蒙蔽观众,“网络自诊”其实并不高明。一方面,有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其实并不难判断。另一方面,如果真是正规医院的医生和专家学者,其角色扮演也不能背离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不能自弹自唱、恣意放纵。
在健康和养生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当下,不少人通过短视频、直播来了解各种资讯。“网络自诊”本质上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在不知根知底的陌生人面前故弄玄虚、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为了追逐利益不顾一切,为了发财肆无忌惮,“网络自诊”显然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
心理疾病的诊治并非易事,需要相应的资质认定。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医者仁心和相应的职业伦理。“网络自诊”就是利用了部分观众对医生、心理专家等身份的尊重、信任和对医院的认同,才让骗子们钻了空子。
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匿名属性,为“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提供了生存空间。冒充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不仅损伤了相关群体的职业形象与社会声誉,也让一些消费者上当受骗。作为一种有毒流量,“网络自诊”见证了一些投机者难看的吃相。
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为了流量百无禁忌,看上去很火爆的“网络自诊”亟需降温。“网络自诊”不仅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也需要平台戴上“紧箍咒”,还离不开公共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只有多管齐下,“网络自诊”才会失去生存空间。当消费者对“网络自诊”保持足够的警醒和防范,自然不会被投机者牵着鼻子走。
作者:杨朝清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