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便民服务有“尺度”更有“温度”
2025年05月16日 14:36:17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崔凤娇 编辑:田莉
5月14日,湖南株洲发生的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将公众视线聚焦于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效率问题。一名网友称,其姑妈重病住院期间,让子女带着身份证到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取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款,用来支付医药费,但银行工作人员要求本人到场才能办理。家属将患病老人用轮椅推到银行办理取款手续。不幸的是,患者在银行门口去世。目前,当地警方已经介入,涉事银行已成立专项组。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各方观点交织,事件热度持续升温。一边是悲痛欲绝的家属痛斥银行缺乏人文关怀,一边是银行坚持按流程办事,称未要求老人必须到场。双方各执其词,使得事件的真相扑朔迷离。“病重老人银行取钱去世 家属发声”“农行公布老人办业务期间离世时间线热”等多个相关话题纷纷登上热搜。
病重老人银行取钱不幸去世,着实令人痛心疾首,但更如一记警钟,重重地敲打着公共服务的神经,暴露出亟待优化的服务短板。当僵化制度与民生急难冲突、生硬流程与群众困境碰撞,公共服务机构如何在坚守制度底线与传递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提升办事效率,不仅是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便民服务作为城市治理的关键纽带,关乎民意表达与诉求解决。近年来,政府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举措,从新生儿出生到教育入学,从企业开办到信息变更……政务服务改革,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效率与透明度,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政府部门服务升级,既回应民生关切,又为更多机构部门打造了“范本”。事实上,部分机构在落实政策过程中,仍陷入“本位主义”窠臼,存在“重规定、轻实际”的倾向,未能真正将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缺乏灵活性与人文关怀。
便民服务不能止于“能办事”,更要“办好事”,在守牢规则红线的同时,让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心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也明确指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优化办事效率与流程,是践行为民初心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优化办事效率不只是技术革新,更需要公共服务机构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将人民的需求与利益置于首位,如此才能实现效率与温度的有机统一。
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打破僵化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设立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通道。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打破信息壁垒,创新便民机制。通过建立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实现群众办事“进一扇门、登一张网、填一张表”,以小成本撬动民生“大幸福”。作为公共服务工作人员,扮演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执行者的重要角色,应加强对其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化解矛盾、对接需求的能力等,优化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好事办实、难事办妥,用实际行动树牢公仆形象,在服务中凝聚民心、在实干中赢得信赖,真正架起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回顾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我们应当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问题:公共服务不应是冰冷的制度执行,而应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民生窗口,唯有以人民为中心,让便民服务既有尺度规范流程,又有温度抚慰人心,才能真正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让善政暖意穿透“最后一公里”,托举起稳稳的民生幸福。
作者:崔凤娇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