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地评线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推动“流量”变“留量” 赛事经济活力足

2025年06月09日 10:52:02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李小丽 编辑:文骥

当“苏超”联赛的门票兑换美食折扣、篮球赛在商圈落地、冰球馆变身夏日运动空间,赛事经济已不再局限于竞技本身,而是演变为一场“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实验。数据显示,江苏省2025年城市足球联赛带动消费金额达15.7亿元,上海体育消费节期间单场赛事吸引客流超26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赛事经济从流量入口向消费场景的转变,通过赛事推动网红走向长红。

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载体,更成为激活城市资源、优化消费生态的关键一步。通过赛事IP与文旅、商业、科技等领域的联动,传统体育场馆从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平台,让消费者从看比赛到玩赛事的体验升级。如今,上海打造的全国首个体育消费资源整合平台,依托成熟交易平台的专业支撑,推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市场资源精准对接,全面释放体育消费新动能。当赛事资源与商业地产、金融机构、旅游平台精准对接,赛事经济展示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

而江苏“苏超”联赛的“一城一主场”模式,则展现了地方特色与赛事经济的有机融合。13个设区市以城市文化为底色,将足球赛事嵌入文旅线路,实现了观赛、文旅、消费的融合,这种“以赛促产、以产带城”的思路,不仅提升赛事影响力,更让城市资源在赛事中实现价值增值,推动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

发展赛事经济,离不开好的政策支持。例如,上海体育局联合交易集团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推动赛事资源市场化配置。同时,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极大拓展了赛事的传播影响力。当赛事经济不断打破行业壁垒,构建起体育、文旅、商业、科技的协同发展网络,这样的赛事经济生态圈,也就串联起了景区、交通、餐饮、住宿等各个行业,为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赛事经济前景广阔,但要实现网红转变为长红,就离不开科学的规划,避免出现盲目追求规模,忽视与本地文化的有机融合。例如,通过品牌化、系列化赛事,建立长期影响力,而非依赖短期热度。又例如,赛事设计需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产业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只有避免过度依赖流量红利,深耕本土赛事经济的价值沃土,才能让消费者不仅因为流量而来,更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

赛事经济的崛起,本质是“体育+”理念的深远发展。它不仅是消费的催化剂,更是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从北京奥运场馆的旧貌焕新颜,到上海“体育+产权交易”的创新尝试,再到江苏“苏超”点燃的全民热情,赛事正以独特方式改变城市经济图景。推动赛事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发展引擎,需要深耕地方赛事和科学精准的布局,也离不开心中的那份热爱。

作者:李小丽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