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澎湃动能
2025年06月10日 10:31:12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邱利寒 编辑:田莉
2025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上,“00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邱月淇荣获青年科学家奖下设的转化科学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个体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折射出一个关键趋势: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正成为重要标尺。如何将实验室的发现,有效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计民生的现实力量,已成为当下科技创新的重要命题。
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破局科技转化,实现理论深耕与应用落地的双向奔赴。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犹如科技创新的一体两面,前者是源头活水,后者则是活水奔涌的渠道,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我国通过产学研协同与机制创新,已涌现一批双向协同的成功案例: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校企攻关,仅用一年多便实现“天工”机器人从研发到马拉松赛跑的产业化突破,并在教育、服务场景落地应用;中科海钠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共建实验室,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成为储能领域的新锐力量。这些案例表明,打破“重论文、轻转化”模式,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既能让科研成果落地,也能通过应用反哺基础研究。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唯有让理论与应用形成“双轮驱动”,才能破解“卡脖子”难题,构筑创新生态。
以需求锚点牵引科技转化方向,将科研论文写成民生答案。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应用的跳跃,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便携式低场磁共振系统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基层医疗“买不起、用不上”痛点的精准捕捉。这种“从场景中来,到应用中去”的思路,在其他领域同样闪耀:深圳企业将5G通信技术与港口自动化结合,打造全球首个“5G智慧港口”;杭州科研团队把区块链技术植入农产品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食材全生命周期。当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孤岛”,以需求为锚、以场景为靶,用技术指标回应民生需求,方能让创新结出产业之果。
以青年力量撬动转化壁垒,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征程中,青年科学家正逐渐成为破局的关键变量。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推行的“揭榜挂帅”机制里,青年科学家踊跃担当,承接了95%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将热带作物基因研究成果转化为抗病良种;29岁的苏俊带领团队攻关生殖医学难题,让试管婴儿着床率提升30%。这些青年学者平均年龄仅33岁,却已在各自领域开辟出新天地。科技转化需充分发挥青年科学家“先锋部队”的作用,将青年科学家群体的担当与时代创新的需求形成共振,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从基础研究的“无人区”走向实际应用的“新大陆”。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医疗设备到高端制造,从农业科技到数字经济,当基础研究的“深度”遇见转化应用的“速度”,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正熠熠生辉。
作者:邱利寒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