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地评线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破11万列!中欧班列跑出亚欧大陆“加速度”

2025年06月12日 14:22:13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黄宗跃 编辑:文骥

据新华社报道:6月10日8时许,随着75052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货值超4500亿美元。

这11万列,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古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的磅礴回响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两千年前,驼铃声声丈量着蜿蜒的丝路;如今,钢铁巨龙驰骋在亚欧黄金通道上,将开放融合的力量注入大陆腹地。中欧班列正以更密集、更高效、更深入的姿态,成为驱动亚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增量,深刻重塑着区域经贸格局。

网络纵横,铺就更密集的开放经纬。中欧班列编织的交通经纬,已超越古丝路的想象边界。从2016年年开行仅1702列、货值80亿美元,到2024年达1.9万列、货值达664亿美元,中欧班列实现了质的飞跃,开行效率显著提升——完成1万列所需时间由最初的90个月缩短至不到7个月。向西,它开辟了经波罗的海、里海的国际联运新径;向东,则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紧密衔接,构建起东亚、东南亚直抵欧洲的崭新网络。在国内,128个城市已与班列相连,形成了西、中、东三条通道并举的格局,以沿海港口为起点的图定线路达28条;在境外,其触角通达欧洲26国229城,亚洲11国超100城。期待这张网络能进一步加密织牢,特别是在中亚、东南亚等关键区域节点,持续提升覆盖深度和衔接顺畅度,让更多内陆国家和地区便捷地融入全球物流大循环,真正实现“路通财通”。

效能跃升,锻造更高效的流通引擎。中欧班列的效率革命同样令人瞩目。发运货物品类从早期单一的服装鞋帽,发展到现在涵盖“新三样”、国产家电、高端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对运输效能提出更高要求。不论是将时速120公里班列最大编组辆数和牵引质量分别提高到55辆、3000吨;还是与海关合作优化快通模式,通关时间由半天左右缩短至30分钟以内,最快仅需几分钟;抑或是创新开行的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全程运行时间较普通班列平均压缩30%以上,平均每柜货值提升41%……铁路部门通过在优化快运产品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开行效能。此外,通过境外子公司深化合作,实现去、回程开行基本均衡,综合重箱率基本稳定在100%,极大提升了整体竞争力。未来,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期待中欧班列在运输组织、场站作业、信息协同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将“高效”打造成其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高时效性、高附加值货物选择这条黄金通道。

血脉交融,催生更深入的共生繁荣。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借助班列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直达欧洲市场;西班牙红酒、荷兰奶酪、泰国榴莲、老挝香蕉等特色产品则通过班列“小步快跑”进入中国百姓日常……这条钢铁丝路正为亚欧内陆地区开辟融入全球化的新通道,激发深层次的经济活力。中欧班列重要口岸城市二连浩特,正加速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吸引汽车配件、木材加工等产业集聚;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西班牙马德里等主要到达城市,也积极进行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班列所至,产业随之崛起。我们坚信,中欧班列能进一步成为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协同的催化剂,推动沿线节点城市从物流枢纽向产业合作园区、创新中心升级,探索建立更加统一高效的跨境贸易规则和服务标准,让这条“血脉”滋养出更加枝繁叶茂的共赢生态。

丝路牵世界,班列畅循环。这11万列,是过往辉煌的见证,更是崭新征程的起点。从驼铃悠悠到汽笛长鸣,这条不断加速的钢铁丝路,以其新时速生动诠释着中国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促进共同繁荣的坚定信念与坚实步伐,必将为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作者:黄宗跃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