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节能增效,向“新”向“绿”
2025年06月13日 10:18: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黄宗跃 编辑:田莉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启动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根据通知安排,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将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活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全国低碳日定于6月25日,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相关技术知识的科普宣传,持续提升全社会节能降碳意识和能力,并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
全国节能宣传周与低碳日活动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年度性举措,已连续开展多年。这些活动不仅成为集中展示国家节能降碳政策成效、推广先进技术经验的关键平台,更是面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动员公众参与低碳实践的有效载体。在“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之际,今年活动的主题设置,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构建制度创新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全民行动体系。唯有制度构建坚实骨架、技术注入高效血液、全民凝聚磅礴力量,绿色转型的参天大树才能根深叶茂。
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框架和方向指引。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二十年,有效引导了市场消费偏好向节能产品倾斜;节能标准标识的推广应用与产品碳足迹管理经验的宣传,通过“制度之手”引导“市场之手”,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绿色治理体系。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有关部门和单位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5周年”“能效标识制度实施20周年”等关键节点,聚焦节能降碳工作重点,组织开展“两新”政策实施成效、工业领域能效提升等专题宣传活动,充分彰显了制度建设的延续性与战略定力。期待未来制度设计能强化系统性思维,注重政策协同与区域联动,避免“碎片化”治理;加快建立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并探索将碳表现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政府采购等环节,形成更强激励约束。
制度框架确立后,技术创新成为释放绿色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工业领域通过工艺革新降低能耗强度,建筑行业应用新型材料提升围护结构性能,交通运输领域推进电气化与智能调度优化系统能效……本次活动将重点覆盖工业领域能效提升、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等关键领域,集中展现向技术攻坚要效益的明确导向。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机制,打通技术研发、工程示范、规模化应用的堵点;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如高效节能装备、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建材、CCUS等)的国家级研发支持和首台(套)政策倾斜,同时需重视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中的技术适配与成本控制,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组合降低企业转型门槛。唯有加速技术突破与迭代应用,方能真正为“焕‘新’引领”注入澎湃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宏伟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脚于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和自觉行动。通知强调“提升全社会节能降碳意识和能力”,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核心都在于激发社会成员践行低碳理念的内在动力。要注重分层分类与精准触达,面向青少年强化生态文明基础教育,面向家庭社区推广实用节能技巧,面向企业深化绿色生产责任传导。同时,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绿色积分等创新机制,让低碳行为可量化、可感知、可激励;支持社区、学校、社会组织搭建常态化参与平台,将“碳路先锋”的号召转化为日常场景中的便捷选择。唯有持续激发公众内生动力,推动知识普及向行为习惯深度转化,方能培育出深厚持久的绿色发展社会根基,使每位公民都成为“绿动未来”的积极塑造者。
全国节能宣传周与低碳日犹如一年一度的绿色驿站,它提醒我们:中国的低碳转型绝非仅靠政府独舞,而是一场制度先行、技术赋能、全民共赴的伟大长征。当每个人心中的“碳路先锋”被唤醒,制度设计的宏大叙事便化作街头巷尾的鲜活实践,绿色转型由此获得最磅礴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黄宗跃
(编辑:田莉 责编:文骥 校对:崔凤娇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