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太阳鸟视点

“他还是孩子”不是挡箭牌,“依法带娃”不是选择题

2025年07月01日 15:05:42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田莉 编辑:文骥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国立法层面取得了重要突破,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法打破了对未成年人犯法不执行拘留的既有惯例,规定14—16周岁未成年人,一年内两次违法,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直接拘留,不执行拘留或者年龄不够的,送专门学校安排矫正教育。同时,校园欺凌整治也升级了,殴打同学、侮辱同学、恐吓同学,警察可以依法处罚,学校对此不报告不处理的,也要被追责。这一立法突破为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执行抓手,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未成年”三个字成为某些“小霸王”的免责金牌,他们仗着年龄优势,公然挑战法律底线与社会公序良俗。2015年江西永新县9名女生对同学连扇耳光、踹踢,视频广泛传播,施暴一方9人中有7人年龄均未满16岁;前段时间,沈阳网红“小乔妹妹”团队成员纠集多人,持械虐打一名女孩并强迫脱衣侮辱,视频在网络热传,最后1名成年涉案者被刑拘,5名未成年人被行政处罚(不执行拘留);今年4月,网民反映孩子“在华海中学遭遇霸凌”,海口市教育局回应正对有关事实进行核实认定……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并非个例,今年6月16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最高检依法核准追诉34名涉重罪低龄未成年人,创下历史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量同比下降7.4%,但在起诉的56877名未成年犯罪者中,盗窃、诈骗、聚众斗殴、强奸、抢劫五类犯罪占比高达69.4% 。

这些数字背后,暴露出部分未成年人将“年龄免责”视为违法挡箭牌,陷入“知法犯法—免责逃脱—再次犯罪”的恶性循环,严重危害社会。新法出台,有力打破了年龄免责“保护伞”,让未成年人明晰违法后果,从而敬畏法律、约束行为。

司法惩戒虽为必要手段,却难独力根治未成年人犯罪顽疾。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郭泽强的调研数据显示,97%的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家庭因素。现实生活中,部分监护人问题突出。或因工作繁忙疏于陪伴,或因教育理念偏差过度溺爱,遇事总以“他还是个孩子”袒护,导致未成年人行为失范却无人担责。这种“放任不管、教而不当”的监管缺位,是犯罪低龄化的重要推手。

“子不教,父之过。”新法借司法惩戒倒逼监护人履行管教责任,将家庭教育责任从道德层面升至法律层面,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协同,推动家长从旁观者变为责任主体,认真“依法带娃”,为孩子行为养成筑牢根基。同样,害怕“家丑外扬”,学校对校园霸凌事件不报告不处理的解决态度也要被追责,这倒逼学校筑牢规则意识前线,从源头预防校园霸凌。

新法如利剑出鞘,以刚性约束斩断“年龄护身符”,破除“家事自治”的旧念,终结“校园自治”的侥幸,其深远意义在于推动构建“家庭首责兜底、学校前端防控、司法精准惩戒、社会协同共治”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为青少年成长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让孩子们在健康、和谐、法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田莉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