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向海图强,新质引擎驱动中国经济巨轮
2025年07月03日 10:30:11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路小舟 编辑:文骥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这一战略部署昭示着:在辽阔的蓝色疆域,一场关乎中国经济未来的深刻变革正蓄势待发。
创新破浪,锻造蓝色经济强引擎。“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要求,直指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命脉。当合成生物技术使一克深海微生物提取物的价值超越吨级传统海产品,当智能船舶控制系统推动远洋运输效能提升30%,科技创新正重塑海洋经济的价值链条。这些突破不仅催生了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更驱动着传统渔业、海运业加速转型升级。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源自海葵毒素的抗癌新药已挺进临床三期;珠海云洲智能的无人船艇集群,正在重构海洋监测体系。科技创新正推动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地。
协同聚能,构筑立体发展新图景。沿海港口群的优化整合,本质上是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系统性重组。粤港澳大湾区实践的“港口联盟”模式,通过统一数据平台使货物周转效率提升40%,物流成本降低15%。而更具创新性的变革发生在产业交叉地带:福建“风渔融合”模式将海上风机基座转化为人工鱼礁;海南国际邮轮母港无缝衔接旅游消费与跨境贸易。这种打破产业壁垒的融合发展,使海洋经济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赋能,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协同动力。
蓝碳生金,开辟可持续发展通途。“海洋碳汇核算”机制的建立,标志着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化通道正式开启。山东长岛海域的海藻养殖区,每公顷固碳能力相当于15公顷森林,这些“蓝色碳汇”即将进入碳交易市场;浙江象山港修复的牡蛎礁,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带动生态旅游年增收逾2亿元。这些实践成功扭转了“开发即破坏”的传统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版本。这种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兼顾增长质量与生态可持续的创新方案。
陆海共舞,拓展战略发展新腹地。海洋经济的战略价值,还体现在其对腹地经济的强大辐射力上。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通过海铁联运将经济触角延伸至中西部;辽宁“北粮南运”通道使东北粮食南下效率提升50%。作为陆海统筹的关键节点,海湾经济区正崛起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海洋科技走廊带动珠江西岸产业升级;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激活长三角创新要素流动。这种深度联动效应,为中国经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
总体来看,海洋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中国发展格局:培育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开辟增长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既有产业体系;通过陆海统筹优化资源配置,重组经济发展空间。这种多维赋能正创造显著经济增量——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连续五年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对主要沿海省份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突破30%。当陆域发展面临资源约束之际,接近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蓝色疆域,正凭借其广阔空间与创新潜力,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前沿。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深海装备,到领跑全球的海上风电;从开创性的蓝碳交易探索,到智慧港口的中国标准,蓝色疆域的每次突破都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在向海图强的发展战略引领下,海洋经济已超越传统产业范畴,正加速构建融合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片蔚蓝不仅承载着资源供给的基础功能,更肩负着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逻辑的时代使命。当创新浪潮在蓝色疆域澎湃奔涌,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图景正清晰呈现。展望未来,深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必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支撑。随着海洋科技持续突破、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陆海协同深度推进,这片蓝色疆域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驱动东方巨轮驶向更加辽阔的深蓝未来。
作者:路小舟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