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太阳鸟视点

小心医美刺客,你的脸不是试验田

2025年07月03日 14:38:22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田莉 编辑:文骥

从“皮秒”“超声炮”“热玛吉”,到“隆鼻”“丰唇”“双眼皮”等微整形,在悦己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当下,美容市场不断扩容。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消息,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美容整形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

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变革显著,从少数人的奢侈消费转变为普通女性也能轻松触及的日常消费,融入大众生活且发展态势良好。但行业繁荣背后却隐患重重,非法培训机构、无证从业者、假冒劣质药品等构成的灰色产业链悄然扩张,严重阻碍医美行业健康发展。

央视新闻记者近日暗访揭露的医美乱象触目惊心:把复杂的面部神经学、药理学编成“三天口诀”,以“哪里凹陷打哪里”取代医学评估;学员互扎如人体实验,用生理盐水冒充溶解酶教学;还灌输“先打便宜货练手”“并发症用抗生素压”等谬论……在福州、广州、深圳等地,非法培训班在快捷酒店会议室开课,三天就能让“零基础”者变身“医美从业者”。这般荒诞培训,亵渎专业,漠视生命。

乱象滋生的另一面,是部分消费者对低价便捷的盲目追求。尽管明知对方缺乏资质,许多人仍抱着“只打一针,能出什么事”的侥幸心理。但他们忽略了,医美属医疗范畴,与日常护肤、美甲有本质区别,不当操作或使用劣质产品,极易引发感染、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风险,危及生命健康。

纵观诸多案例,医美的维权之路也异常艰难,不少人容貌、身体受损,黑医美机构却早已逃之夭夭。即便维权成功,身心创伤也难以抚平,代价只能由消费者独自承受。美丽有价,健康无价。遏制非法医美,监管打击固然重要,但消费者更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别因一时冲动盲目跟风,沦为医美灰色产业链的小白鼠。

若消费者难以自行鉴别医美机构与医师资质,也无需慌乱。当下正规医美渠道众多,各大医院均设有医美科。有医美疑惑或需求时,不妨多花时间精力,多挂几次相关科室的号,听听有资质医生的专业意见后再做决策。6月18日,国家医保局印发的《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统一规范美容整形项目,也为消费者医美消费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引与更有力的保障。

作者:田莉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