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变“移动办公室”,公共文明需双向奔赴
2025年07月28日 15:30:28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崔凤娇 编辑:崔凤娇
7月25日,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大佬才停下用餐。网友本以为可以清静一会儿,不料仅仅十分钟后,这位“大佬”放下饭碗,又拿起了电话继续“奋战”。(7月27日《扬子晚报》)
整个八小时的高铁行程,这位乘客竟然打了7个多小时的电话,严重影响了其他乘客的休息和乘车体验,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
针对高铁车厢内长时间打电话可能影响他人的现象,7月27日,经视直播记者咨询了中国铁路12306客服。工作人员表示:“(铁路规定中)没有专门条款禁止旅客打电话或说话。如果您认为对方影响到您休息,可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馈。”但工作人员也坦言,乘务员只能要求打电话的乘客降低音量,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对方停止通话。
高铁作为一个公共空间,非私人办公室或娱乐场所,个人行为并非毫无边界。乘客在高铁上打电话等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声音过大、时长毫无节制,让他人乘车体验受影响、正常休息被严重干扰,这无疑是对公共空间文明原则的违背。就像这位乘客在高铁上连续拨打7个多小时的电话,不仅暴露出部分乘客自身素质的欠缺,也凸显了其公共空间文明意识的不足。
公共空间成私人领域,并非个案。近年来,乘客在高铁上大声喧哗、播放音乐、视频外放等行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看,除了与部分乘客素质欠佳,公共空间文明意识淡薄有关,也暴露出高铁治理在制度与管理层面存在短板。乘务员在面对此类不文明行为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尽管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等举措,试图营造安静乘车环境,但静音车厢数量有限,热门线路常常"一票难求",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广大乘客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像电话会议这种"非娱乐性噪音"往往不在明确禁止之列,目前针对普通车厢内乘客不文明行为,缺乏明确的强制规定。乘务员只能进行口头劝导,这种“软约束”让部分乘客心存侥幸,认为不遵守规则也无实质性代价,进而肆意妄为,导致车厢内大声喧哗等现象频频出现。
守护高铁文明公共空间,需要双向奔赴。高铁上7小时通话,不仅仅是一个乘客的个人行为,它叩问的是整个社会对公共空间边界的认知。在强调个人自由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公共环境的舒适度和集体权益。乘客应从自身做起,树立公共空间文明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在享受个人自由的同时,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心中时刻要有一把衡量公德的尺子。铁路部门则要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强制力的规则,填补制度空白,让不文明行为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安静舒适的乘车环境,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好的体验。
作者:崔凤娇
(编辑:崔凤娇 责编:田莉 校对:文骥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