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别让伪营养师“迷”了眼
2025年07月31日 16:17: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崔凤娇 编辑:崔凤娇
“产品包装上写着食用量是每日1片~2片的维生素C,‘营养师’却建议我爸妈一天吃30片~40片。”江苏杜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某保健品“营养师”向其家人进行不专业的营养指导,不仅夸大保健品功效,还劝说家人“生病不用去医院,吃他们的产品就能好”。近年来,打着“营养师”旗号推销保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线上社交平台到线下“健康讲座”,“营养师”身份似乎已成为销售员的新“人设”。(7月29日,新华网)
营养师角色跑偏,新型消费陷阱当警惕。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营养师这一职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扮演着科学养生引路人角色。然而,在实际消费场景中,营养师的营养指导却变了味。一些不良从业者以“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虚假身份,混迹于社交平台与线下讲座。他们精心炮制专业形象,凭借看似详尽的个人介绍、精心编排的营养健康讲座分享,以及在健康群里刻意营造的成功案例,逐步诱导消费者。部分销售人员更是打着营养指导的幌子,为推荐各类产品,开出所谓定制化方案,将营养指导变成了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
营养师坑人,为何屡屡得逞?究其原因看,乱象滋生的背后折射出职业资质模糊、监管滞后以及维权难等现实困境。当前市场上,“营养师”称谓出现泛化等特征,短期速成的培训证书泛滥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规注册营养师资质的公信力。部分企业为逃避监管,把销售话术伪装成“营养课程”,利用线上社群、直播等新兴渠道推销保健品,模糊了商业营销与专业指导的界限,也增加了监管难度。同时,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微信群聊天记录、直播口播话术等关键证据易丢失,商家还通过换号、注销账号等手段逃避责任,小微企业无财产可执行更让追责难上加难,消费者受侵害后常求助无门。
重拳出击!向药品、保健品市场乱象亮剑。当下,一些“营养师”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通过虚假宣传收割消费者的焦虑,不仅对消费者的钱包造成损害,更对其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长此以往,还极易扰乱了正常的行业秩序,让劣币驱逐良币,消弥消费者信任感。因此,严打药品、保健品市场乱象,厘清“营养指导”与“商业营销”边界,推动行业回归专业规范,刻不容缓。
守护健康需秉持理性科学态度,别让伪营养师“迷”了眼。保健食品不是普通食品,不能随意食用,更不能当作药物。远离套路,关键在消费者保持理性,科学选购保健食品,谨防被误导。要做到不混淆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药品的概念,不盲目跟风购买,不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的防骗意识和营养知识水平,让消费者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监管部门应持续发力,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市场准入、经营过程和售后环节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保健品市场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让真正的营养科学惠及大众。
作者:崔凤娇
(编辑:崔凤娇 责编:田莉 校对:文骥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