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共文明,地铁不能例外
2025年08月06日 14:57:43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崔凤娇 编辑:文骥
8 月 5 日,湖北武汉地铁车厢内发生一起不文明行为事件。一名女性乘客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进食,并将食物残渣随意丢弃在车厢地面。现场有其他乘客对其行为进行劝阻,质问道 “你好意思吗?”,但该女性乘客未听从劝阻,继续进行用餐行为。(8月5日 新京报 )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关键一环,保持车厢文明有序是每位乘客的责任。而该乘客不仅不听劝,还继续任性为之,迅速引发舆论对公共空间边界感的热议,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
无独有偶,类似武汉地铁的不文明事件并非个例。如北京地铁有女子在车厢内吃糕点并随意丢弃残渣;昆明地铁有女子旁若无人地嗑瓜子,瓜子壳散落一地;武汉地铁还有男子在车厢里铺单子睡觉……这些不文明乘车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环境,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更反映出部分公众在公共场合文明意识和公共道德的缺失。
目前看,虽然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划定了10类影响运营安全的禁止性行为和7类影响运营秩序的约束性行为,但为何地铁不文明行为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看,一方面是部分乘客公共边界感淡薄,将公共空间当作私人领地,肆意妄为;另一方面,地铁监管和执法存在漏洞。在立法上,全国35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仅12个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禁止车厢饮食,法规滞后让管理陷入两难。在执行中,地铁车厢值守人员有限,虽配备监控、宣传音视频和巡查大队,但宣传范围广、巡查难全覆盖,管理效果依赖乘客自觉。
公共空间不是私人空间,不能任性为之。地铁车厢作为典型的公共空间,具有高密度、高流动性、空间封闭的特点,高峰时每平方米或达6 - 8人,空气流通速度仅为地面的1/3。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小小的烟头、一片随意丢弃的果皮,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的导火索,危害乘客的身体健康。而在地铁上脱鞋、躺卧、丢垃圾等行为,看似“小毛病”的行为,实则也践踏了公共规则,若不及时制止,极易引发破窗效应,破坏地铁车厢正常秩序。
树立公共边界感,向地铁不文明行为说“不”。地铁是城市交通发展程度的标志,更是观察社会文明的窗口。给地铁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让不文明行为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势在必行。要真正叫停不文明行为、还公共空间文明有序,需构建法律、技术、教育协同发力的全方位治理体系。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明确不文明行为定性,对多次或严重违规者予以罚款、拘留等处罚提升违规成本;利用科技赋能,开发类似“文明乘车”APP等,鼓励乘客上传不文明行为视频,形成人人监督的治理网络,填补监管盲区。同时,加强公民教育,通过主题活动、公益广告等引导公众尊重公共空间中个人与规则的界限,增强文明素质与规则意识,让遵守规则成自觉行动,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作者:崔凤娇
(编辑:文骥 责编:崔凤娇 校对:田莉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