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原创 | 国内国际 | 理论 | 时评 | 资讯 | 财经 | 科教 | 文旅 | 汽车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太阳鸟时评  >  地评线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服务更规范,让企业安心发展信心更足

2025年08月22日 10:27:45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久泰平 编辑:崔凤娇

据8月18日《光明日报》报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司法部在今年开展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中,将贯彻落实2024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作为重要内容,集中整治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性大,以及任性检查、运动式检查、以各种名义变相检查等突出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行政检查总量骤降30%,入企入户检查更是锐减48.3万次。

曾几何时,企业疲于应对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检查,迎检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节奏屡被打断。如今,随着司法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一幅“检查做减法、质效做加法、企业得安心”的治理图景正徐徐展开。

政府转变理念,服务企业更有为。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一环。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不是取消行政检查,而是坚持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让执法监督更精准、更高效,最终落脚到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负担、增动能上。比如,浙江将深化互动治理理念,积极延伸拓展行政执法职能,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进一步擦亮执法服务并重模式成色,推动政府更有为、企业更有感、社会更有序。各地不断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创新有效执法方式,推动涉企行政检查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让企业可以放心干事、安心发展。

减量提质的背后,是监管智慧与效能的系统性跃升。 告别粗放的人海战术和运动式执法,各地正依托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构建起更为精准、高效的风险识别与应对体系。“综合查一次”整合多部门事项,一次检查解决多个问题;扫码入企等数字监管手段,让信息多跑路、人员少跑腿;非现场检查则通过大数据分析、远程监控等技术,实现无事不扰前提下的动态感知。这种转型的核心在于精准治理:运用数据分析精准锁定高风险点,将有限监管资源集中于真正需要关注的领域。北京、宁夏的数据极具说服力:检查频次大幅下降(72%、31%),问题发现率却显著提升(26%、35%)。这不仅意味着企业迎检负担的切实减轻,更标志着监管“单位投入产出比”的优化,监管效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企业营造了少打扰、真管用的安心环境。

减法绝非放任,优化更意味着责任的精准落位。 司法部强调“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其本质是科学界定监管边界,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在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领域,监管利剑始终高悬,执法尺度不松反严。食品安全领域,上半年查办18.1万件违法案件、罚没7.4亿元,彰显了对舌尖安全零容忍的决心,其威慑力在于让违法者付出远高于收益的沉重代价。安全生产领域,则聚焦矿山、危化品等高风险行业,通过全覆盖式检查确保基础安全,并辅以失信企业加查机制,实现对高风险主体的动态盯防。上半年清除7700余条重大隐患、实施“一案双罚”885件,正是这种“靶向治疗、精准拆弹”策略的体现,有效筑牢了安全底线。这深刻揭示:放的是不必要的干扰,管的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服的是健康发展的环境。优化检查不是弱化责任,而是让监管力量在关键处发挥最大效能。

松绑与严管的辩证统一,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治理逻辑。 减少的是形式主义、重复低效、干扰正常经营的过度检查,强化的是基于规则、聚焦风险、维护公平正义的精准监管。其结果,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政府从事无巨细的检查者向规则制定者、风险防控者、服务提供者转变;企业则从疲于应付检查的焦虑中解脱,得以将更多精力、资源投入到创新研发、市场开拓、提质增效等核心竞争力构建上。这种环境的优化,直接转化为稳定、可预期的市场信心。当企业确信其合法经营不会受到随意干扰,而违法行为必将受到严惩时,投资意愿和发展动能自然增强。信心是比黄金更珍贵的市场要素,涉企检查的瘦身健体,正是通过重塑监管预期,为中国经济的微观细胞注入强劲活力。

涉企行政检查的瘦身健体,既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更是对经营主体创造活力的制度性保障。以减负促增效,以精准换安心,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营商环境优化,正在监管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写下坚实的制度创新注脚。

作者:久泰平


(编辑:崔凤娇  责编:田莉  校对:文骥  审核:周牧)


来源:四川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