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具体形式可由店铺自己开设直播间,或由职业主播集合进行推介。现在,“直播带货”成为网络销售的主流,各大购物网站,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纷纷采用直播进行卖货。销售直播者也众多,从明星、网红、职业主播到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由于疫情的影响,“直播带货”风靡各大平台,“直播带货”通过手机架起了主播和消费者的联系,线上线下的商家通过“直播带货”来去库存,冲销量,缓解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直播带货”不再是为了缓解疫情影响的应急之举,而是已经成为一项产业,一项可以长久发展的“直播带货”产业。 【详情】
如今正处于网络直播的风口,“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多家电商平台的标配。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 亿,占网民总数的50.7%,而且还在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直播带货”逐渐成为主流。商家通过直播实现了导流,将直播流量顺利转化、变现,不仅能够促进商品销售,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商家收入,还围绕直播开拓了更多新职业,增加了大量工作岗位,从而达到稳就业、拉动内需的社会效益。 【详情】
“直播带货”确实很火爆,进入了“全民带货”的阶段,但是问题也很多,诸如刷单、刷粉、假货、虚假宣传、售后瑕疵等,令“直播带货”行业充斥浮躁气氛,产生了巨大的销售泡沫,以及各种坑人的“套路”。这些问题在其它互联网领域也存在,譬如传统电商、网络视频等都饱受其害,一直未能有效消除掉,而今,“直播带货”似乎在重蹈覆辙,陷入了各种乱象之中,令人为之担忧。 【详情】
说起“直播带货”,有不少人会联想到曾经火热的电视购物。近年来,电视购物已经饱受诟病,甚至逐步失去市场。一方面,电视购物中的不少产品实际质量不高,与观看时的感受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多次被爆出的“不真诚”也让观众失去信心:介绍产品的某“专家”,换身衣服,就成了另一个领域的“大师”。眼下正热的“直播带货”,虽然还未暴露上述问题,但时不时出现的产品现场“翻车”,也让部分消费者心存芥蒂,同时容易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详情】
日前,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通知,要求起草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两项标准,首部全国性直播电商标准将于7月出台执行。法律的制定,规范了“直播带货”的同时也会促进以直播为主的带货电商产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法律规定的出台初衷是规范行业平稳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打消行业,所以,希望“直播带货”相关参与方应筑牢规矩建立诚信之石,通过各方的努力,促进直播产业的健康发展。 【详情】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今消费速度加快,“直播带货”的管理必须“跟上步伐”,要把行业问题关进法治的牢笼。其一,应当提高带货主播个人的责任意识,既要明确其法律责任、也要呼唤其道德意识,建立主播信用体系,要真正把带货关注的焦点放到产品质量上来。其二,直播平台应当加强监管,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注入门槛,减少“一锤子买卖”,形成行业监督。其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完善消费者维权模式,畅通维权渠道。 【详情】
今年的两会,“直播带货”也是热门话题。白岩松评论说,应急之策理解包容,真正用更好的行政手段,帮助消费市场慢慢复苏起来。但不管怎么说,网络直播已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线上展示”正在为经济走出“疫情寒冬”找到了突破口。正如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的那样,任何业态模式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必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只有进一步用好“直播带货”,管好“直播带货”才能让经济复苏这条路走得又好又快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