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日渐升高,学校便将“防溺水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办讲座、召开主题班会、张贴标语等;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纸上谈兵”,意义不大;家长虽叮嘱孩子不要到河边去,却并无具体防范举措;社会则以“书写警示标语”万事大吉。
“防溺水教育”流于形式、出现了偏差,与具体措施缺乏力度,与我们脑中这根“弦”没绷紧,出现了松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详情】
这样的事件屡禁不止,归根究底还是人们产生了麻痹思想,片面地以为学生们会自觉,会害怕,不会再去水塘边,孩子们也会觉得偶尔在水塘边上玩一会儿没有什么事,但是悲剧往往就是因为侥幸心理的存在,然而悲剧一旦发生,后悔晚矣。 【详情】
究其原因,责任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防溺水教育”的严重缺失。首先,学校没有担负起“教育责任”。其二,家长没有担负起“监管职责”。其三,社会没有担负起“安全防护责任”。 【详情】
希望学校、家庭能够转变观念,解禁“禁水令”,将游泳作为孩子的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来抓,适当地教会孩子游泳,以备万一,当然教会孩子游泳,不是要孩子戏水,而是为了突发的溺水事故能够自救;只有教会孩子游泳,驯服“水老虎”,以疏为堵,溺水身亡事故才能够真正减少。 【详情】
首先不可到野外游泳,要到专业人员陪同的安全游泳地点游泳;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入水中;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详情】
首先学校要增加此类课程,对幼儿、学生加强防溺水教育,用观看影片或场景演示等方式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可操作性;其次是家长要提高对孩子安全教育的重视,在出门前必须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最后,防范儿童溺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详情】
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刻不容缓。从过去的溺亡悲剧中反思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为孩子筑起安全防护网,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以及孩子自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