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本期策划:崔凤娇
“静音车厢”未“静”先“闹”, 仅靠自觉够吗?

近日,京沪高铁发布公告称,即将试点推出“静音车厢”服务,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可在购票时自行选择“静音车厢”。相关消息发布后戳中广大旅客出行的“痛点”,立即引起舆论的广泛热议。

  

不少网民对此持大力支持态度,认为“静音车厢”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的有益探索、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也有不少网民对此持保留意见,呼吁理性看待;并指出“静音车厢”并不能一蹴而就,做细、做实还需要各方协力。

“静音车厢”符合时代需求,是人性化、优化服务新举措

“静音车厢”的推出,则为缓和两者间的矛盾提供了方便的解决途径,满足了个性化的旅客需求,减少了车厢内“有苦难言”的尴尬,将为更多的乘客提供安静舒适的服务环境。 【详情】

静音车厢”既是尝试也是倡议,其关乎契约意识、关乎自觉自律,在社会不断进步、道德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静音车厢”对优化公共环境做出的一次勇敢尝试,它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必然会受到很多旅客的青睐。 【详情】

“静音车厢”服务面临双重考验 ,个性化服务≠文明形象提升

铁路部门提升旅途服务,延伸服务触角的行动值得我们肯定,但仅仅因为屏蔽噪音设置“静音车厢”,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狭隘的,并不能解决乘车不文明的问题。 【详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铁大声喧哗”、“熊孩子哭闹”和“通过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行为被曝光,车厢噪音引发的争议和矛盾,由来已久,如何解决却是个难题。但可以预见的是,靠加强管理,或许还有几分希望,靠大家自觉却有些困难。 【详情】

呼吁理性看待“静音车厢”,培养乘客文明自律意识

“静音车厢”实则是一道文明测试题,将考验乘客的规则意识,以及高铁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调解能力。在现代文明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下,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乘客出行时,应树立规则意识。 【详情】

当“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这一社会共识成了一种奢侈品,我们需要警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被利润玩坏的风险,更应看到“静音车厢”的打造真正需要的是公序良俗的回归。 【详情】

做实“静音车厢”不能仅靠自觉,需各方共同出力

笔者认为,尽快完善和出台“静音车厢”标准,消除服务“痛点”,方能营造和谐舒适的乘车环境。 【详情】

作为铁路部门,前期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尽快完善相关措施、规定,划分清晰界限,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等;作为旅客,既然选择“静音车厢”就要遵守相关规定;作为社会各界,当以“静音车厢”契机,在公交、地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也要适时遵守静音倡议,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建文明社会。 【详情】

随着步入新时代,铁路服务的粗放化模式不断完善,服务更加细致更加多样,定制服务层出不穷,满足了群众的期待。推出“静音车厢”,体现了铁路部门围绕精细化服务不断改革创新,对个性化的群众需求有所回应。服务没有止境,时刻关注旅客需求,灵活制定服务模式,推出服务新举措,优化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走得更远、更好。

  • 第42期:拒让行的“霸座”行为 折射“社会巨婴”规则意识缺失

  • 第41期:恶性犯罪未满14岁可以免刑?这将成为过去

  • 第40期:“体育作业”登场,学生强身健体势在必行

  • 第39期:以“人民”为主旋律 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

关于我们| 网站合作| 广告服务| 法律声明| 编辑部邮箱| 友情链接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132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