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本期策划:崔凤娇
保护个人隐私 ,坚决制止网络暴力

近日,成都出现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引发大家关注,各种谣言也不断出现,如“成都不排除封城”“四川音乐学院封校”“李某帅、陈某亮是密切接触者”“成都东郊记忆改方舱医院了”“钟南山院士来成都抗疫了”等等。

 与此同时,除了谣言还有升级的网络暴力。20岁女孩赵某某确诊为新冠病例后,网络上则流传开她的隐私信息,包括其姓名、住址、近期前往的地点与接触者,甚至包括手机号与身份证号。目前,尽管散布谣言和泄露赵某某个人隐私者,已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但网络暴力话题仍是舆论关注焦点。保护个人隐私、制止网络暴力等成为主流呼声!

 网络暴力不应该成为对疫情焦虑的宣泄口

当地居民担心疫情风险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把自己的担忧转化为对患者的攻击。官方公布感染者的生活轨迹是为了让大家注意防范,主动远离风险区域,不是为了让大家对感染者的私人生活指指点点,甚至指责谩骂。某些人把关注目光从疫情进展转移到个人私生活上,是与官方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十分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详情】

实际上,这些人是将疫情防控作为自己实施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这些人在网络上肆意泄漏他人信息,打着疫情防控的名号,以与疫情防控毫无关联的内容为资进行人身攻击。这不仅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更是对法律尊严的一种践踏。 【详情】

保护公民隐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

事实上,自疫情暴发以来,确诊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当为我们每个人信息安全敲响警钟。众所周知,公民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对于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对此,公安机关应及时查清信息泄露的途径,追本溯源堵上漏洞,及时缓解公众的焦虑,保护患者的信息,让公众和患者都能获得安全感。此外,对于我们网民而言,应该养成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网传的信息很可能会被“添油加醋”或被精心裁剪,而对于受害者来说造成的次生伤害更多的是不可逆的。 【详情】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每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不偏离法制和道德的轨道,都有绝对的权利去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工作,这点没有任何人有特权加以管束和指责。可以说,在赵某身上寻找“话题突破口”,恶意中伤、肆意编排、诽谤造谣,大搞“网络法庭”,甚至没事找事、无事生非,本身就是某些人骨子里存在的“窥视欲和想象感”的精神混乱症,如此不负责任、围观起哄、莫名其妙的行径,极容易造成“社会性死亡”,也突破了法律的底线与红线。 【详情】

拒绝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汇聚起疫情防控正能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谁触犯法律,公安机关都会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打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阻击战,有助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大家要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客观地认识疫情、科学地预防疫情、有效地防控疫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更多正能量。 【详情】

谣言抵制,人人有责。要筑牢疫情防控的健康防线,这就需要我们紧密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不信谣、不传谣,一起打好抗谣的“预防针”,才能为疫情防控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成为推动疫情防控的正能量。 【详情】

结束语:要遏制谣言泛滥,避免谣“疫”成灾,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每个人都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任性,多一份定力、少一点跟风,多一些克己守法、少一些肆意妄为。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客观地认识疫情、科学地预防疫情、有效地防控疫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更多正能量。

关于我们| 网站合作| 广告服务| 法律声明| 编辑部邮箱| 友情链接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1326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