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个体防疫安全角度,还是科学隔离、阻断病毒传染角度,非必要不返乡无疑是目前最科学、最理性的行为原则和防控办法,是严防疫情传播的当务之急,这种倡导和要求是每个有过年返乡需要的人必须理性面对的过年方案,也需要回乡的民众们保持一种默契和自觉。
在外人员确需返乡时不妨错峰出行,提早购买火车票筹划回家路程,做好核酸检测和相关证明,外出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拒绝中高风险地区的个人自主流动等等,都是符合疫情防控规定的。铁路等相关运输企业也应及时出台运输方案,合理组织运力资源,做好车站、车厢的消毒工作,为旅客营造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详情】
在疫情面前,党员干部作为中坚力量,要冲锋在前、主动担当作为,勇当宣传员、战斗员和信息员。春节疫情工作压力增大,党员干部要协助社区,指导居民全力以赴、科学有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宣传、三无小区值守、人员排查追踪、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加强社区疫情防控能力,构筑牢固疫情防线,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党员干部要带头就地过节,要做到“非必要不出县、非必要不出市、非必要不出境”,并在单位登记备案。在疫情面前,我们虽然不是白衣天使,不是科研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不以功成名就来定论,只以做好遵纪守法的榜样来衡量。 【详情】
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等24个省市倡导就地过节,一些地方对机关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就地过年过节已有越来越广泛的共情共识。不过,倡导并不具备强制性,在乡土情结和探望亲人的情感需求下,个体回家的冲动依旧强烈,除了用“疫情防控”的大是大非去晓之以理,还应采取更加多元的措施动之以情,欲要留下身更要留下心。 【详情】
对于在本地过年的外地人,所在单位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问候。对于建筑企业、生产工厂等这类农民工务工群体比较集中的行业,如果在本地过年的人数比较多,所在地工会、人力资源等单位可以视情况组织一些“送温暖”、“送关爱”活动,也可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一些电影包场或“同吃年夜饭”之类的慰问活动,让在异地他乡的务工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详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留人重在留心。外地员工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理应受到善待、得到尊重,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诚意满满留外地员工“就地过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减少春节期间人员的“不必要流动”、缓解城市疫情防控的压力,还有利于工业企业留工稳岗、稳定生产。善待和尊重外地员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当然,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多的还需要企业、市民携手共为。只有完善好配套措施与服务保障,“就地过年”才会成为更多外地员工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动选择,才会对这个城市产生归属感。 【详情】
面对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捍卫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人人有责,做好春节疫情防控工作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大家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能不回家的就不回家,能不聚会的就不聚会,能错峰出行的就错峰出行,实在有出行与聚会需求的,一定要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积极支持与配合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外出主动戴好口罩,主动测量体温,主动出示健康码,时时处处展现中华儿女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