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让家长批改作业、定期汇报,甚至有的让家长利用自身资源做超过孩子教育范围的个人私事等。不管是单向将教育任务施加给家长,还是其他“超纲”孩子教育范围的做法,都在拉扯“家长群”向一个极端走去,偏离了家校融合协作的初衷定义。 【详情】
老师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孩子学习成绩的本意可以理解,但批改作业、打扫卫生、转发投票等已“超纲”的任务,不能总是利用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心和教育资源竞争的焦虑,去明示或暗示家长为之,增加他们的焦虑。 【详情】
如果让家长批改作业,那么家长的辅导思路和老师是否一致?解题方法能否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未知数。家长以成年人思路帮助孩子学习是不科学的,而老师是有专业素养的,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孩子认知习惯的。 【详情】
家长群不应该变成压力群,不应该成为家长向老师阿谀奉承的地方,也不应该成为老师对家长任意布置任务发号施令的地方。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理应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学校和家庭之间也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双方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发展而努力。 【详情】
教师、家长双方如果能够遵循“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多点换位思考、良性互动,多点理解支持、互帮互助,那么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详情】
作为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缘何变了味道?探讨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建立家长群的初衷上来。不可否认,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家长群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特别是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最好是一对一地与家长交流,或是临时搭建小群进行沟通。 【详情】
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依靠于家校的良好合作,理性看待家长群,让家长群真正成为一个良性的家校沟通桥梁,作为一个单纯的、利于孩子学习的一个存在。 【详情】
江苏家长怒退家长群,不能将矛盾源头简单归咎于一方,更不能一言以蔽之“父之过”或“师之惰”。“家长群”变成“压力群”,实际折射的是现如今的教育焦虑问题,家长一方面寄希望于老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曲意奉承,一方面又被生活压力所累而无力完成课外任务,两相压迫,终导致矛盾爆发,殊不知孩子为此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家长群”不是“角力群”,家长和老师应该以其为桥梁,互相尊重、耐心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有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