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
本期策划:邱令璐、姜炳屹
怒退“家长群” 父之过还是师之惰?

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此事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热议,网友评论到“家长群”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令自己苦不堪言,“家长群”已经成为了“压力群”,视频中的家长愤怒退群实为情理之中。此外更有“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说法。

  

虽然网友对此事大都“义愤填膺”,但“家长群”矛盾的源头从而何来?是老师过分还是家长过激?问题该如何解决?还需客观探讨。

各司其职 教育范围不可“超纲”
  

有的让家长批改作业、定期汇报,甚至有的让家长利用自身资源做超过孩子教育范围的个人私事等。不管是单向将教育任务施加给家长,还是其他“超纲”孩子教育范围的做法,都在拉扯“家长群”向一个极端走去,偏离了家校融合协作的初衷定义。 【详情】

老师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孩子学习成绩的本意可以理解,但批改作业、打扫卫生、转发投票等已“超纲”的任务,不能总是利用家长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心和教育资源竞争的焦虑,去明示或暗示家长为之,增加他们的焦虑。 【详情】

  

如果让家长批改作业,那么家长的辅导思路和老师是否一致?解题方法能否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未知数。家长以成年人思路帮助孩子学习是不科学的,而老师是有专业素养的,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孩子认知习惯的。 【详情】

“蜡烛”亦是人 教师行业应得到更多理解
  

教师是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这是我们曾经的共识。于是,我们给了这个职业一个统称“蜡烛”。但是我们忘了,他们更多的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的精力也有限,花太多时间在作业上,长久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受影响。不要让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和学校的规定不当之处成为抨击教师行业的理由。 【详情】

多点包容 孩子健全成长是根本
  

家长群不应该变成压力群,不应该成为家长向老师阿谀奉承的地方,也不应该成为老师对家长任意布置任务发号施令的地方。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理应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学校和家庭之间也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双方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发展而努力。 【详情】

教师、家长双方如果能够遵循“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多点换位思考、良性互动,多点理解支持、互帮互助,那么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详情】

回归初衷 让“家长群”真正成为沟通桥梁
  

作为家校沟通桥梁的家长群缘何变了味道?探讨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建立家长群的初衷上来。不可否认,作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家长群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特别是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心,最好是一对一地与家长交流,或是临时搭建小群进行沟通。 【详情】

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依靠于家校的良好合作,理性看待家长群,让家长群真正成为一个良性的家校沟通桥梁,作为一个单纯的、利于孩子学习的一个存在。 【详情】

江苏家长怒退家长群,不能将矛盾源头简单归咎于一方,更不能一言以蔽之“父之过”或“师之惰”。“家长群”变成“压力群”,实际折射的是现如今的教育焦虑问题,家长一方面寄希望于老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曲意奉承,一方面又被生活压力所累而无力完成课外任务,两相压迫,终导致矛盾爆发,殊不知孩子为此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家长群”不是“角力群”,家长和老师应该以其为桥梁,互相尊重、耐心沟通,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有爱的成长环境。

  • 第43期:静音车厢未“静”先“闹”, 仅靠自觉够吗?

  • 第42期:拒让行的“霸座”行为 折射“社会巨婴”规则意识缺失

  • 第41期:恶性犯罪未满14岁可以免刑?这将成为过去

  • 第40期:“体育作业”登场,学生强身健体势在必行

关于我们| 网站合作| 广告服务| 法律声明| 编辑部邮箱| 友情链接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13264号-3